引言
为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氢能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的的战略地位,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近日,各方面专家分别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解读。本所对于规划中提出的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作尝试性理解:
01建立健全氢能法规政策体系
《规划》作为当前指导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在时下全国各地新一轮“氢能热”的状况下,无疑是众望所归,类似于欧盟、日本、美国均已出台的“产业振兴计划”,为中国氢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但产业发展仅凭规划类政策文件,还不能解决现存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层面的规制界面,以及法规与政策之间的衔接。国家层面尚需要新立法或对现有法规进行梳理、修订,从而形成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实施细则,一套成体系的产业规制法规政策体系。
事实上,《规划》也明确要制定完善氢能管理有关政策,规范氢能制备、储运和加注等环节建设管理程序,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可以看到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顶层制度的设计,将在立法的层面上制定氢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及各项配套措施,为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02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
此次规划中多次反复提及安全,把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强化对氢能制、储、输、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金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氢能利用安全可控。
长期以来,国家未出台有关氢能的顶层制度,使氢能在“制”、“加”、“储”、“用”等各环节缺少操作指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各地方政府一般把氢作为危险化学品进行管理,各地方管理部门和审批手续也不尽相同,制约了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有利于改善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投资氢能项目,以低安全标准建设加氢能站的乱象;明晰监管部门,规范氢能产业设施建设由发改、工商、能源、住建等各部门分工负责,切实将氢能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同时,笔者也担心,正是对于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视而又“无新法可依”,可能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对于一些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可行的技术与工艺路线,或者国际上成熟的做法,可在立法或政策上适当突破、创新,这是本《规划》略有遗憾的地方。
03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
支持性电价政策
《规划》指出,要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作为一种特殊的储能技术和能源载体,氢储能具有种类转换、长周期、跨地域等优势。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较高,除了设备成本和设备利用效率外,电价是其中的重要成本因素。价格政策是能源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光伏发电或者风电制氢,在电价上予以适当补贴支持,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制氢用氢的经济性,进而尽快打通氢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促进产业成长速度。
04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
《规划》指出,推动完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氢能质量、氢安全等基础标准,制氢、储运氢装置、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
当前我国氢能标准体系在很多方面仍存在“空白”等待填补,未来我国唯有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推进相关标准的编制,才能加快氢能产业的推广与应用。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未来应加快制定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专业技术标准;在氢能应用方面,伴随氢能应用领域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创新,需要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标准。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本《规划》并未明确提及氢能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内容。当前,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启动期,须亟待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未来对氢能技术的专利申请会逐渐增多,如果未形成氢能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布局,不利于构建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知识产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