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海外矿业观察】专栏!
2025年6月27日(当地时间),刚果民主共和国(简称“刚果(金)”)与卢旺达在美国签署了和平协议草案,为化解两国之间长期冲突迈出了关键一步。刚果(金)长期以来指控卢旺达支持活跃在其东部的反政府武装组织“M23运动”。今年以来,“M23运动”不断发起攻势与政府军激战,让刚果(金)东部动荡局势急剧恶化,再次引起了全球持续关注。
作为非洲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国家,刚果(金)一直是中国企业矿业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本文聚焦M23运动对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项目的具体影响,从法律上的不同维度为中资矿企应对该等事件提供具有操作性的风险缓释方案和应对策略。
一、M23运动
M23运动(Mouvement du 23 Mars)组建于2012年,是刚果(金)的一个反政府武装团体,其引发的危机被联合国称为 “非洲最复杂的冲突”。该组织的前身“保卫人民国民大会”(CNDP)在2009年与刚果(金)政府签署和平协议后,部分成员加入政府军。然而,一些忠于原CNDP的官兵对和平协议的执行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刚果政府未能履行和平协议中的承诺,并于2012年发动兵变,组建了M23运动。2021年底,M23运动在刚果(金)东部再度发起叛乱,主要活跃在北基伍省(Province du Nord Kivu)及周边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冲突逐渐演变为对东部矿产资源的争夺。

2025年1月以来,刚果(金)东部局势持续恶化,M23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交战范围仍在不断扩大,冲突进一步升级。M23运动在短短数周内攻占区域重镇戈马市(Goma),戈马市是刚果(金)东部重要的交通和贸易枢纽,是通往富矿区的门户。据非洲媒体报道,M23运动正沿卢旺达边境设立检查站,对运输矿产的卡车征收“过路费”,试图全面掌控戈马周边金、钽、锡矿带。M23运动已经取得刚果(金)南北基伍省(Kivu)大部分地区和戈马、布卡武和基伍湖附近重大战略城镇的控制权。【1】
二、中国企业在刚果(金)矿业领域的投资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刚果(金)最大的外国投资来源国。根据商务部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刚果(金)2024年版》统计,截至2023年,中国对刚果(金)直接投资存量39.1亿美元。特别是在矿业领域,大量中资企业有不少在建以及存量的矿产项目。针对这些项目,暴动及战争等剧烈变化是中国企业在刚果(金)投资矿业项目不可忽视的重大风险因素,而今年以来刚果(金)东部交战持续升温更让中国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安全频频亮起红灯。
三、中资矿企在M23事件下的应对措施
(一) 作为矿权持有人的应对措施
对于矿业企业而言,矿权始终是最为重要的权利。作为矿权持有人,本身需要根据《刚果(金)矿业法典》的规定在一定期间内完成各项义务(例如维持矿权有效性、开发和建设工程、缴纳相关税费、环境保护、申报考古遗迹发现等等),如果该等义务因M23运动而无法履行,则矿权持有人可以根据《刚果(金)矿业法典》、《刚果(金)矿业条例》的规定主张不可抗力。
根据《刚果(金)矿业法典》第二百九十七条,不可抗力系指持有人无法预见、不可抗拒、无法克服且不取决于持有人意志的事件,使得持有人尽管付出了其最大程度的努力仍无法履行其全部或部分义务,或者使其履行义务出现严重延迟。不可抗力事件主要有:非法罢工、骚乱(émeute)、武装叛乱、民事混乱(trouble civil)、社会冲突(conflits sociaux)、国家专制行为(fait du prince)、破坏活动(sabotage)、自然灾害、火灾、战争行为或可归因于战争的情况。
在不可抗力的影响下,受到影响的矿权持有人在不可抗力持续期间立即中止履行义务,直至重新具备履行该等义务的条件。基于此,在受到影响的矿权持有人提出通知之后,经刚果(金)矿业主管机关批准,其可以获得额外履行义务的期限或延长矿权证的有效期。
1.不可抗力事件的通知
矿权持有人因不可抗力事件无法履行其全部或部分义务,或无法行使或享有其矿权的【2】,其应在该等事件发生后立即或最晚十五(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颁发矿权证的矿业登记局(Cadastre Minier)分局提交书面通知;若无管辖分局,则应向中央矿业登记局提交。矿权持有人需要在通知中说明构成不可抗力的原因、开始时间、是否持续以及拟定的补救办法,【3】并在其通知中附上证明不可抗力事件存在的证据。如果不可抗力已经终止的,则提交计算的不可抗力期限,因不可抗力而中断履行义务的,希望获得的额外履行义务的期限。【4】如果不可抗力事件仍在持续,若其终止可以预见,则需要说明预计终止时间,并且矿权持有人需要在该等不可抗力事件终止后十(10)日内,书面通知颁发矿权证的矿权登记局,详细说明不可抗力事件情形和终止日期、因不可抗力而中断履行义务以及希望获得的额外履行义务的期限,并提交证明不可抗力终止日期的证据。【5】
此外,如果矿权登记局得知不可抗力情形可能终止时,也可申请向矿权持有人进行证实。矿权持有人应在收到该申请之日起十五(15)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如果未在规定期限内予以回复的,自回复期限届满的次日起,不可抗力情形视为消失。【6】
2. 不可抗力事件的审查和结果
矿权登记局在收到不可抗力事件的通知后三十(3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批准或拒绝批准不可抗力事件和持续时间(视情况)的申请的决定。【7】矿权登记局一般会综合多种信息来源对事件进行研判,主要包括媒体资料、地方行政机关的报告等。【8】如果矿权登记局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则视为批准。经矿业主管机关批准后,根据不可抗力事件实际造成的影响,矿权持有人可获得以下救济:
(1) 延长义务履行的期限
矿权登记局在收到不可抗力期限终止的通知之日起二十(20)个工作日内,作出认定不可抗力持续期限和额外履行义务期限的决定,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决定,则视为批准。【9】不可抗力的期限应累加至矿权持有人履行义务的期限中。【10】
(2) 延长矿权证的有效期
矿权登记局负责准备受不可抗力影响而延长持有人矿权证有效期的决定草案,并提交授予该等权利的主管部门签署。主管部门在收到决定草案五(5)日应作出延期决定,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作出决定则视为批准。【11】
当矿权持有人因不可抗力事件不能完全行使或享有矿权证(项下权利)超过九十(90)日,且已按规定将该不可抗力事件通知矿权登记局,并经矿权登记局批准时,相关矿权证的有效期可按经批准的不可抗力期限等期延长,并加上额外履行义务的期限。当发生多次不可抗力事件(均根据相关规定予以通知和批准),且每次事件持续超过九十(90)日时,相关矿权证有效期的延长期限为所有不可抗力事件期限的总和。【12】
(二) 作为合同履约方的应对措施
除了作为矿权持有人而需要承担的各项义务以外,中资矿业企业同样也面临各项合同义务的履行。一般而言,中资矿业企业在矿业项目中需要签署长期销售合同、设备租赁/采购合同、电力供应协议、矿产品运输合同等等。根据合同履行的一般原则,我们将上述的协议分为两种类型:主要履行义务为金钱之债的协议与主要履行义务为交付之债的协议。一般而言,M23这类活动不会对金钱之债的履行形成障碍,但是可能会影响交付之债的履行。为此,针对主要履行义务为交付之债的合同(例如长期销售合同),如果相关的义务履行确实受到了M23运动的影响,我们建议中资矿业企业可以从以下角度主张合同救济:
1. 合同不可抗力条款
在大多数商业合同中,合同双方通常会在合同中设定不可抗力条款,因此需要核实所签订的合同中是否存在不可抗力条款及不可抗力条款是否明确包含“战争”或“武装叛乱”等事件。这里需要特别明确的一点是:并非每个法域都允许对于不可抗力事件进行推定。以英国法为例,如果在一份受英国法管辖的长期销售合同中并未将“战争”明确约定为一项不可抗力事件,那么很难依据对于不可抗力的概述性规定而援引不可抗力条款。
其次,判断相关事件是否对履行或继续履行合同项下义务造成影响,是否足以暂停或终止合同。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未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当事人的权益,“不可抗力条款”中会设置通知和举证义务,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的一方应当在一定期限内及时通知对方并提供无法继续履行合同义务的证明,否则可能丧失权利。因此,当合同履行遭遇不可抗力事件时,中国企业应尽早通知合同相对方,并注意保存相关证据,证明暴动等事件与履约障碍的因果关系。除此之外,即便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也仍需采取合理措施减少不可抗力事件对履行合同义务的影响。
2. “情势变更”原则
另外一种思路是,如果无法成功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但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显失公平,可以考虑援引情势变更原则(Bouleversement des Circonstances)。所谓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发生情势变更,导致合同基础动摇或丧失,若继续维持合同原有效力将显失公平或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允许合同当事人协商变更合同内容或者解除合同。情势变更和不可抗力的主要对比请见以下的表格:
事项 |
不可抗力 |
情势变更 |
适用范围 |
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并且在某些法域,需要对于具体事件进行列举) |
1) 不可抗力事件; 2) 意外事件; 3)其他事由。 |
法律后果 |
免除合同当事人的义务 |
变更或解除合同,但是免除当事人的赔偿或补偿责任。 |
不同于我国《民法典》第533条,刚果(金)现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但其法律体系深受法国法律和OHADA法律理论的影响。法国《民法典》(Code Civil)第1195条中明确了“不可预见理论”(théorie de l’imprévision),其本质与“情势变更”类似,规定如果因签订合同时无法预见的情况变化使得合同一方履行义务过于繁重,则受影响的一方可要求与另一方重新进行协商。如果重新协商被拒绝或失败,合同双方可以约定终止合同。【13】OHADA于2004年参考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制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rincipes relatifs aux contrats du commerce international)颁布《OHADA统一合同法草案》(Avant-Projet d'Acte Uniforme OHADA relatif au droit des contrats),其中第6.22条至第6.24条涉及“情势变更(Bouleversement des Circonstances)”,规定:当发生的情势变化从根本上改变合同双方平衡时,受影响一方可以要求重新进行谈判,但该请求并不赋予受影响一方暂停履行其义务的权利。如果双方未能在合理时间内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可向法院提出申请变更或终止合同。该草案虽尚未实行,但可以看出OHADA对“情势变更”下合同双方的协商机制表示认可。
3. 作为借款人的应对措施
与上述两类角色不同,中资矿企大多数会通过融资方式完成特定项目建设资金的募集。为此目的,中资矿业企业需要与融资银行签署融资文件,并且该等文件覆盖的期限从建设期开始到运营期之后的5-7年(取决于项目整体的现金流)。而在M23运动的背景下,在不同项目阶段的中资矿业企业可能会面临融资文件中不同条款的约束。具体而言:
项目阶段 |
可能触发的条款 |
备注 |
建设期 |
项目最晚完工日:即要求相关项目最晚于【X】日之前完工 |
除前述条款以外,往往在融资文件中还会包括重大不利影响(Material Adverse Effect)作为一个兜底条款 |
运营期 |
1)项目的财务承诺:例如项目年收入需要满足一定数值的本息覆盖率 2)项目的承诺:例如借款人需要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营;借款人不得中止或者暂停项目的运营 3)项目的信息通知:例如在发生任何影响项目矿权或者借款人自身经营的情况时,需要及时通知融资银行等 |
需要指出的是,融资协议通常并不会包含不可抗力条款提供的救济措施,因为在由融资方起草的融资文件中,常规的不可抗力事件几乎不会影响融资文件中双方核心义务的履行:贷款发放以及贷款偿还。因此,就M23运动对项目造成的潜在影响,建议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应当全面梳理现有合同条款,系统评估M23运动对项目各阶段(包括建设进度、资金周转、人员安全等)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针对上文列出的条款;其次,如果项目已经进入运营期并且整体现金流可控,企业亦可考虑通过提前还款(或者借新还旧)等方式解除融资协议中的限制性条款,以增强项目操作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最后,对于已投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海外投资股权险(或者债权险)的矿业项目,亦可以重点关注其中关于“战争以及政治暴乱险”的承保范围和理赔条件,在适当的时候通过理赔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结论
刚果(金)M23运动所引发的动荡局势,对中国企业的矿业投资、中资矿企的生产运营及合同履行构成严峻挑战。在短期内,中资矿企需采取灵活、务实的法律和商业手段,从各个方面降低不可抗力事件对经营、合同履行的负面影响;而从长远来看,系统性加强政治风险管理、优化合同条款,才是保障投资稳定性的根本举措。
【1】March 23 Movement | Leader, Ideology, Peace Talks, Peace Agreements, Funding, Rebels, AFC, & Congo | Britannica
【2】《刚果(金)矿业条例》第83条。
【3】《刚果(金)矿业法典》第298条。
【4】《刚果(金)矿业条例》第83条。
【5】《刚果(金)矿业条例》第85条。
【6】《刚果(金)矿业条例》第87条。
【7】《刚果(金)矿业条例》第84条。
【8】Patrick BONDONGA LESAMBO, Kevin ESHIMATA NGIMBI, “Le fait du prince comme cause d’admission au regime de force majeure en droit minier congolais:Notion, portée et implications”, Vol 4, 2023-2024, Revue de droit privé doctrine et jurisprudence.
【9】《刚果(金)矿业条例》第86条
【10】《刚果(金)矿业法典》第298条。
【11】《刚果(金)矿业条例》第86条。
【12】《刚果(金)矿业条例》第88条。
【13】Article 1195 Si un changement de circonstances imprévisible lors de la conclusion du contrat rend l'exécution excessivement onéreuse pour une partie qui n'avait pas accepté d'en assumer le risque, celle-ci peut demander une renégociation du contrat à son cocontractant. Elle continue à exécuter ses obligations durant la renégociation.
En cas de refus ou d'échec de la renégociation, les parties peuvent convenir de la résolution du contrat, à la date et aux conditions qu'elles déterminent, ou demander d'un commun accord au juge de procéder à son adaptation. A défaut d'accord dans un délai raisonnable, le juge peut, à la demande d'une partie, réviser le contrat ou y mettre fin, à la date et aux conditions qu'il fixe.